家住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桃源社区海洋之星小区的87岁老人施之光,经常会去桃源社区警务室找民警聊天。小区里有喜事,他会和民警一起分享;有纠纷,他会及时向民警反映;自己有烦恼,他也会请民警帮自己理清思路。施之光说:“社区警务室里有一群可爱的人,有他们在,我们觉得特别踏实。”
和施之光有同样感受的居民还有很多,这得益于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观音桥派出所在社区工作中推出的创新举措。近年来,该所在社区工作中总结出了“345+N”社区工作法,有力地保障了社区的安全稳定。该工作法在充分依靠群众的基础上,与企业、社区、学校三方联合,共同织就信息、巡防、民生、智慧四张安全网络,形成五个不同维度的社会治理格局,并通过N种创新方法,达到社区长治久安的目的。
民警进社区宣传安全知识
联合多方力量 保障辖区持久稳定
近日,观音桥派出所接到线索称,一名男子从四川来到重庆,可能藏身于九街附近区域。该男子患有间歇性精神异常,有暴力风险,必须尽快找到。
时间紧迫、分秒必争。观音桥派出所立即指挥九街所在的桃源社区警务室,发动警企联巡队,通报场所商铺,仅用30个小时就成功锁定该男子,并于其再次流窜至九街片区内时将其迅速稳控。警企联巡队就是观音桥派出所根据九街的辖区特点,联合企业力量对社会治理模式的一次有益创新,更是“不夜九街”这个重庆网红地的靓丽名片。
和如今的繁华景象不同,九街片区曾经治安案件多发。据统计,仅2016年全年,九街区域110接处警系统共接警2800多件,其中大部分为酒后发生的打架斗殴、钱物遗失、摩擦纠纷等。是时,依托观音桥商圈,九街迅速崛起,发展成为重庆第一“不夜经济区”。 酒吧、KTV等业态在吸引年轻人追捧的同时,为该片区的治安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怎么办?为了破解难题,观音桥派出所创造性的尝试探索,走出了一条革新破题之路。那就是发动辖区民营企业主动参与治安联巡,形成公安力量“动态巡”、社区力量“夜间巡”、警企力量“联合巡”、视频力量“补充巡”全面覆盖重点巡逻的防控思路。通过联合九街片区3大物业公司、6大商场、9大娱乐场所,组建了130余人的警企联巡队,通过企业反哺社会治理,在九街开展24小时错时、交叉巡防,与派出所值班警力形成协调联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突出成效。
巡防队员正在巡逻
今年8月初的一个凌晨,一名男子醉醺醺地从一家酒吧出来,没走几步就醉倒在街角。突然,从黑暗中闪出另一名男子,在醉酒男子身上一阵摸索,摸出一部手机和一个钱包后转身离开。不过,这一切都被警企联巡队员看在眼里。队员们果断拦下盗窃男子,同时通过对讲机实时联系民警。最终,该男子被成功抓获。据统计,巡逻队伍成立以来,九街区域刑事警情环比下降38.5%、同比下降41.7%,切实保障了商家的正常经营。
九街内居民区、商业区融为一体,起初,商家与居民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最突出的是夜间噪音扰民的问题。在桃源社区警务室工作了近8年的社区民警陆竹说:“有居民曾因为娱乐场所太吵,在凌晨两三点还给我打电话说:‘我不能睡,你也莫想睡!’”
为了化解此类矛盾,观音桥派出所摸索出了警民联调机制,推出了“6+X”工作模式。“6”即辖区内6个社区,每个社区对应一个值班组,实行警区负责制;“X”则代表兼职调解员,他们可以是专职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员、社区干部,还可以是物业公司、行业场所等单位安全负责人等。在调解中,推行“常态+定制”的调解工作机制。根据矛盾纠纷具体情况确定参与调解人选,同时允许调解对象指定特定调解员,以提供“点单式”的定制服务。
在九街噪音扰民纠纷中,社区民警联合社区干部、娱乐场所负责人等进行调解,让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最终,商家与居民达成一致,娱乐场所加装隔音设备,酒吧经营时必须关着门,以控制噪音。噪音得到了控制,居民没有了怨言,九街也逐渐发展成为重庆夜生活的新高地。
打造安全网络 形成良好治理格局
观音桥派出所副所长朱冠霖介绍,不管是警企联巡,还是警民联调,都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治理,这有利于派出所依托社区警务室构建社区信息采集网络、治安巡防网块,并因地制宜对辖区划分民生网格,开展有针对性的民生服务。
朱冠霖透露,观音桥派出所还在联合各小区、商家打造智慧网端,如建设智慧小区、智慧街区等。青青雅舍小区是该所辖区内的智慧安防试点小区,自安装智慧安防系统之后,2019年上半年的刑事案件发案率由2018年同期的9起下降到了1起。
鲤鱼池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陶沙介绍,他所在的辖区内有一个老旧小区,因为缺乏物管,也没有设门禁,外来人员可以随意出入。曾经,有一个犯罪团伙盯上了该小区,在夜间登上楼顶,通过一根绳子向下翻窗盗窃,一时间小区居民人心惶惶。后来,小区装上智慧安防系统,治安状况得到好转,居民也不再担惊受怕,民警还依靠智慧安防系统抓获了几名犯罪嫌疑人。“安装智慧安防系统不仅能帮助社区民警采集社区人口信息,还能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同时震慑犯罪分子,挤压犯罪空间,维护社区治安稳定。”陶沙说。
民警听取社区居民的建议
目前,九街片区已经引入了人脸识别系统、视频解析系统等,这些系统遍布九街的大街小巷和各大商家,能实时了解人们进出九街的情况,如果有不法事件的发生,民警可以利用这些系统通过自动识别特征点,快速摸清嫌疑人的行动路径和出没时间,帮助破案。“部分案件几分钟就可以分析出来,甚至可以拔出萝卜带出泥,分析出相关案件,极大地提高破案率,真正做到天网恢恢,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朱冠霖说。
通过编织社区安全网络,观音桥派出所社区工作已初步形成社群自治、德法兼治、智能精治、重点整治、五员共治(综治办、司法所、民政所、市政管理大队与派出所)等良好的治理格局。
工作传承创新 用心服务居民生活
朱冠霖说,社区警务室紧贴老百姓的生活,为了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各类问题,民警需要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
观音桥街道有个“老马工作室”,由持续30年做群众工作并总结形成“老马工作法”的马善祥成立。观音桥派出所在马善祥的支持下,于2018年底成立了“小马工作室”,社区民警借鉴“老马工作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了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的互动衔接,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今年4月,陶沙作为重庆市公安系统首批到“老马工作室”跟班学习的社区民警,深入学习了“老马工作法”。“一到‘老马工作室’,马善祥就要求我们换下警服,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普通市民去处理纠纷,并告诉我们,要先与当事人建立感情,再考虑调解的方法和技巧。”在“老马工作室”的跟班学习,给了陶沙很多启发,并灵活运用到社区工作中。
陶沙遇到过一起纠纷,底楼火锅店的油烟管道温度高,把楼上一户居民家的墙壁烤得很热。楼上居民感到十分苦恼,而楼下商户则认为事情并不大,双方闹得很僵。陶沙接到消息后上门去调解,但他没有直接找来双方,而是分别找双方谈心,得到了双方的信任。陶沙了解到,双方其实都不愿把事情闹大,于是陶沙多次从中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商家在油烟管道与房子之间加装隔热层,并对受影响的居民做出适当的经济赔偿。
民警回答居民提出的疑问
据了解,“小马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35件,成功调解227件,调解成功率达96.6%。“小马工作室”的成立,既有对社区工作的传承,也有创新。马善祥会经常到观音桥派出所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并帮助民警总结工作方法,形成新的经验。民警们将“老马工作法”活学活用,并推出了“贴心+特办”服务,在推行预约、错时和上门服务等便民利民措施的同时,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积极为在校学生、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随到随办、服务直通。
陆竹说,她曾经因为身体不适,请了半天假,在家里休息时手机设为了静音。等她一觉醒来,发现有60多个未接电话。她自己也很惊讶,同时深深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激励自己更加用心地为社区居民服务。陶沙说,刚从警时,有一位老社区民警告诉他,调解工作最好的结果是当事双方都跟他握手,并表示感谢。他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并为此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