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 首页 > 社会民生 > 人生处世
        张培合: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播者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7-07-04 15:43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他是中国当代较早开展国学培训讲座的文化学者之一。近15年来,他进学校,入企业,到机关,举办演讲千余场次,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广受好评。他就是文化学者、全民悦读陕西企业界悦读会主席、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培合。

        以文化担当守护精神高地

        出生于甘肃陇原农家的张培合,自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30多年来,张培合一直醉心研读、笔耕不辍。他认为唯有真诚地践行和传播这些国粹,才对得住创造这些传统文化的圣哲和先贤。

        张载是陕西的先贤,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深深触动和影响张培合的精神世界,这在他的文章里得到了充分体现。2009年以来,张培合相继出版了《慧思集》《静思集》《微思集》《广思集》《思想的力量》《君子之范》和《知行合一》等一系列作品,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其中《微思集》还荣获了第六届冰心散文集奖。

        张培合的作品非常接地气,就像高原上的蔬菜粮食,非常有味道。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培合就像是‘混凝土’,他能把他周边的一切人物聚起来,最终建成文化的高楼大厦。某种意义上而言,没有培合这样的人物,许多的文化作品或许无以被人所知,无以发挥作用,更无以汇聚而成为文化。”

        以文化自觉传续中华文脉

        “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魂魄,并已固化成为我们民族特有的品质,永远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流淌。”张培合说。

        多年来,张培合一直呼吁,要大张旗鼓和理直气壮地弘扬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从2002年开始,张培合就不停地到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大中小学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和报告。每次演讲,他总能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古典文化的哲思,教人懂得礼仪之道、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他倡导人们在坚持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善于学习和汲取其他先进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

        作家贾平凹说,张培合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讨和传播,只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不为功利,默默耕耘,这份坚韧值得敬佩,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同样值得铭记。

        以文化自信为往圣继绝学

        6月14日,应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翼鲲班邀请,张培合做了题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的现实影响》的专场报告。会后,一位同学问:“您认为中国一些人为什么文化不自信?”张培合不假思索地说:“因为这些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太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张培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体到现实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应着重从七个方面去践行。一是坚持做好15个字,即做人的基础:仁、义、礼、智、信;做人的态度:温、良、恭、俭、让;做人的底线:忠、孝、忍、勇、廉。二是坚持做好“四件事”,即尽孝、行善、担责、感恩。三是坚守“两个底线”,即良心和诚信。四是坚守“三个道”,即礼仪之道(社会层面)、君子之道(人格层面)和中庸之道(工作层面)。五是坚持“五本”思想,即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合为本、以和为本。六是坚持“四大标准”,即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集体先于个人、和谐先于冲突。七是处理好“六个圈子”的关系,即与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关系,与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关系,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与家族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组织和师长的关系。